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章(2 / 2)


  宋竹一直是个很合格的观众,忙拉着宋艾一道赞叹了一番,宋苡也不以为意,她手里早打上了另一根。“这条给闽娘,苏娘你的明日便能得。”

  闽娘是五妹宋荇的小名——这也是宋家一贯的规矩,主母分东西,从上往下分,长辈赐东西又是从下往上给,取的便是孝悌之意。宋竹笑嘻嘻地道,“二姐,那我的呢?”

  宋苡道,“你有这个不就够了,还要我编的做什么?”

  宋竹笑道,“我知道二姐,无非就是要我撒娇罢了。”说着,便又凑上前去,想要钻到宋苡怀里。

  宋苡被她闹个不停,白了她一眼,唇角微露笑意,“还真能少了你的?”

  宋竹心中也明白,二姐面冷心热,其实对她是颇为偏疼的,见她这么一笑,心中忽然有些伤感,想道,“爹爹说年内就要给二姐说亲,说不定到了明年、后年,二姐就也要嫁出去了。以后想再见到她,还不知是什么时候呢。”

  一想到宋苡婚事,她立时又想起萧禹来,不禁也是暗自懊悔,“哎,到底刚才应该多说几句的,最好能说得他自己打退堂鼓,不敢娶二姐了——不过到底萧家是不是要说萧禹呀?”

  思来想去,也觉得应该除了萧禹便没别人了,她虽然心中对萧禹十分不满,却还是不禁掂量着,“其实他论条件也还可以,若是二姐喜欢的话……那我大不了就向他老实赔罪就是了!”

  一边想着,她一边就打量起了宋苡,在心中思忖着,该怎生打探二姐对萧禹的印象,也好和母亲传话:“唔,不止是她对萧禹,也得看看萧禹能否中意她,若是他不欢喜二姐,想必二姐过门也不会开心的……”

  #

  宋竹虽对此事上了心,但她为人还算是有几分持重,因为对萧家到底是替谁提亲还有几分疑惑,便一直不曾胡乱行动,只想着先从母亲口中得了个准信儿再说——虽然萧家从各方面来说,条件几乎都无可挑剔,但也许出于一些别的考虑,长辈们甚至不会过问儿女的意见,就会先回了这门亲事,也是未必的事。

  她还在耐心等待机会时,小张氏却已经把萧传中带来的那封信翻来覆去地研究了个透:宋先生多数是在外事上用心,儿女婚事上他很信赖母亲和妻子的意见,把信往妻子手上一递,也就不过问太多了。反正不论成或者不成,妻子和母亲商量出来以后,也都会和他通信儿的。

  小张氏这里,把信来回细读了数日,又不动声色地和几个女儿说了说书院的事儿,心里多少也有数了。只是此事关系女儿的终身大事,仓促间她也很难拿出个主意来,这一日一早给老夫人问了好,服侍她吃过早饭,自己又回房用饭并把家务安排下去以后,她便邀上四夫人一道,前去姑姑房中说话。

  宋家四叔虽然科举不成,未能从官路出身,但早年也是饱读诗书,迎娶的妻子季氏亦是书香名儒之后,才学上还要压过丈夫——她曾祖父最高曾做到知州,家中也十分殷实,嫁妆是四妯娌中最丰盛的,按如今世间风俗,多少也该有些瞧不上几个妯娌,不过这几个媳妇全是老夫人相看多次慎重选出,季氏又怎会是如此轻狂的性子?她爱书好学的狂热劲头丝毫都不输给宋先生兄弟们,平日无事便在自己屋中读书,对于家务事从不多嘴挑剔。今日要不是商量儿女辈的婚事,她也不会过来,饶是如此,给老夫人问过好以后,也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,毫无发话的意思。

  老夫人也不着急说话,先是慢慢地把那封边角都有些发卷的信读了几遍,又闭着眼思索了一会,才点了点头,“嗯,说起来,萧家家事殷实,官声也还好,无贪婪的名声。族中人口不算复杂,家风也不错,昔年我在京中居住时,说起来倒也都是夸的。如是这三十二哥人才堪配二姐,两年后能中进士,我看这门亲事,还是比较合适的。”

  别看老夫人如今居住在宜阳县这样的小地方,她出身的明氏亦是地方大族,如今都有族亲在朝中为官,昔年也是在京城居住了一段很长的时间,出入都是朱紫人家,对萧家有所了解自是毫不稀奇。包括小张氏、季氏,也都是在娘家时便见多识广,季氏听了姑姑的话,亦是点头赞同,老夫人便望向小张氏,“自然,不论如何,也得先相看过再说,终不能连面也没见过就定了亲,二姐脾气清高些,若是这三十二哥性格也强,那再好的姻缘都不合适了。”

  这也是做旧了的例子,虽说一般来讲,都是女方到男方所在,让男方相媳妇,但是这条规矩并不适用于宋家。宋家女一向都是人人求娶,况且本家声望又是极隆,还是萧家主动提亲,这边若是有意,回信一封,那边自然就会把三十二哥打发来宜阳或是洛阳,给宋家相上数面。要是双方都还满意,那便定下一个活动性较强的婚约——按照如今世上的风俗,两家的婚姻之约能否有效,还得看三十二哥是否争气,能不能在数年内考上进士。若是考不上,宋二姐在数年后还是可以另择夫婿的。

  所以说,此时和前朝已经大不相同,并不是有个出身就能做到高官,当世重文轻武,武官身份低微,儒臣位高权重,在官家跟前都是坐着说话,而要成为儒臣,首先就必须考上进士……即使出身高门大户,能否考上进士,也决定了能否说上好的亲事,能否得到家族的看重,能否拥有有力的妻族,以及随着婚姻关系而来的许多人脉关系。——若不是考进士这般重要,宜阳书院也不至于在几年间就因为考中率略高而声名鹊起,立刻就成了西京一带的最为崇高的士林圣地。

  小张氏闻言,却是微微犹豫了一下,才说,“官人的意思,倒是不愿如此行事……不是说不愿让两个孩子见见面,只是官人以为,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,取婿也不是取中异日的功名,反而是更重人品。若是三十二哥和二姐说不来还罢了,若是人品不错,二姐也可心,倒是不必等科举,便可把这门亲事定了下来。”

  老夫人不由微微凝眉,她瞟了季氏一眼,见季氏欲言又止,便沉声道,“按说,大郎此语颇有古风,也是正道。只是世风如此,也自有道理,若不等科举便定下此事,纵三十二哥是个老实敦厚的,没有二话,却只怕萧家人多口杂,总有些小人挑拨是非,舅姑亲眷,反而不珍重二姐了。”

  小张氏驯顺地道,“姑姑说得有理,不过此事终究并非急务,若是看了三十二哥好,再由官人和姑姑商量也不急。”

  老夫人点了点头,又瞧了瞧小张氏,见她眉眼间有些犹豫之色,便直言道,“我瞧你对这门亲事,好似还有话要说?”

  小张氏心中对此事也是难决,因宋家婆媳关系一向融洽,季氏又无女儿,有些攀比的心思也并不可能存在,便索性直言道,“新妇却是在想,是否该托词婉言回绝了这门亲事,干脆就别让三十二哥跑这一趟了?”

  老夫人和季氏都有些惊骇,季氏难得主动开声道,“大嫂,萧家肯为三十二哥提亲,萧正言肯送这封信,三十二哥人才是不会差的,以我见,萧家家风不错,家境也好,断不会委屈了二姐出门后还要捻针走线贴补家用,所虑者无非两点,第一,三十二哥会否是那等功名心重的性子,如是,二姐随他便格外劳累,有些不妥,第二,三十二哥是否心慕宋学,若是他是个风流的性子,不以节欲轻色为意,那这门亲事也不能结。”

  功名心重,就少不得拿宋苡的绣品四处去做人情,岂不是要累着了宋苡?若是不以宋学节欲轻色,轻易不纳妾的精神为意,如此家风宋家也不愿和他结亲,季氏这两点是说得不错,不过也都要见了人才好下决定。老夫人亦是点了点头,和宋先生小张氏想到一块去了,“非是我嫌贫爱富,只是对二姐来说,还真是要挑挑家境了,我家虽不说待孙女儿们如珠似宝,可也不能随意发嫁,让孩儿受了委屈——也就是因为要多挑一个家境,似萧家这般的亲事,可不会那么容易找来。”

  小张氏苦笑道,“姑姑和四婶所言,我又何尝不清楚,只是,大家大族,没有兄弟俩娶两姐妹的道理……新妇犹豫难决,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。”

  一句话把老夫人和季氏都说得变了脸色,老夫人骇然道,“怎么,难道粤娘小小年纪,就已——”

  “也说不上。”小张氏叹了口气,“姑姑和四婶怕还没有听说,其实萧正言此番赴任,身边也带了个从弟,今年约十五,上月已经入读书院了。我观粤娘神色,倒是对他颇为留意,只是她年纪尚小、心思纯正,究竟对这些事一无所知,新妇也难以断言将来究竟如何,这样的事,又更是不好问了。”

  这突然之变,使得宋家的两个女人都是无语了,季氏沉思了许久,才盯着小张氏认真地道,“大嫂,得罪也说句,如是这样,那我倒以为,不妨是以粤娘为先。毕竟渝娘错过了萧家,还有许多别家等着求娶,粤娘么……京娘、渝娘在她这个年纪,已经多是各地大族写信前来求情了,可粤娘这里,却只有茅立那般的人家,还是自知求不上渝娘,被拒以后才提的她……”

  小张氏如何不知此点?若非如此,她也不会厚此薄彼,为了三女儿就去牺牲二女儿的机会,连见面的机会都不愿安排。怎么说,萧家也是颇为难得的人家,并不是回绝了这个,就立刻有比萧家更好的人家在外头等着的。只是……事情若和季氏说得这么简单,倒又好了。

  还是老夫人最理解她,老人家在最初的震惊过后,便陷入了沉思之中,此时方才摇头道,“却不好这样说,一来,这萧小弟也不知定亲了没有,二来,若是不应三十二哥,改提萧小弟,也要怕萧家心中不快,反而两头不成,三来——”

  她犹豫了一下,还是直言道,“三姐名声未显,若是萧小弟乃是族中偏房也罢了,要是显贵嫡系,只怕……萧家又未必看得上三姐了。”

  这第三,倒是说到了小张氏心里,她忍不住应和着叹了口气,低声道,“亦并非我偏心三姐,只是她日后择选余地本来就小,难得遇上一个似乎略有些在意的,各处条件又都合适,虽说有这重重顾虑,最稳妥的办法,莫过于熄了心思,只我心里仍是……”

  她还有一句话未说出口——按三哥宋栗所言,萧禹的出身,只怕是要比他从兄更富贵上了无数,只怕应是当今皇后之弟,望海侯萧实的子孙……若是说了这句话,只怕老夫人和季氏便更不会看好宋竹了。

  老夫人思忖了一番,道,“此事也不急于一时,还是要先看看这萧小弟的为人再说。大郎那,也先别说太多,免得乱了他的心思,只是这几个月内找个借口寻个机会,让大郎把他带回来家里一趟,我也见一见他。”

  小张氏自己也很想见一见萧禹,闻言,自然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。

  第13章 相看

  长辈们因为她的几句话而操劳的心思,宋竹自然是一无所知,她到现在也还没弄清楚萧家到底是为了谁来说二姐,那么当然也就未能有什么应招。至于赵元贞和颜钦若那里,虽然时常见到两人嘀嘀咕咕,但她也不敢多做过问,免得自己又趟进浑水里,不好脱身。——只是心中却也免不得有些好奇,想知道颜钦若究竟是否打听得萧禹的出身、婚配,又有没有说动家人为她提亲。

  虽然感情上也希望颜钦若能顺着自己心意,择个殷实良配,但她越是细想,就越觉得此事不成的机会更大:正因为是打算将来匹配给进士夫婿,家里才会对她们的教育如此放心:一个是饱读诗书,和夫婿也能说得上话,二来能写会算,才能管得好家,再有就是如今各地官员女眷几乎都以博学为荣,不识字为耻,京中几位高官夫人都是有名的才女,甚而还有自己出面邀请士子举办文会的,既然是进士妻,为日后想,如今在教育上自然也不能落后了。

  培养一个这般的女儿亦是不易,不在家中延请塾师,特地送到宜阳书院来,可见家中对她们期望之高,这样的女儿,说难听点颜家也是奇货可居,将来必定要嫁给他们在仕途上最为看好的对象。萧禹虽然家中富裕,也是名门出身,但年纪幼小,未听说学问上有什么造诣,且又是皇后外戚家出身,只怕颜钦若看得中,颜家却绝不会中意。

  嗯……难道赵元贞就是因为一开始便拿稳了颜家不能答应婚事,所以才这么热衷于撮合,想要给颜家添些乱子?

  宋竹也觉得自己是将赵元贞往坏处想了,只是她素日里总觉得赵元贞心思细密,处处是谋定后动,给人以颇有城府的感觉,忽然间这么热情地帮着颜钦若奔走传话,她自然觉得赵元贞未必只是好心而已。

  再想想,她以宰相孙女的身份,亲事嫁妆都让人艳羡,在学堂内人缘居然不错,也未有人说过她的酸话,可见她实在很会做人。且她都定了亲事,家中还肯送来书院,可见在家中亦是十分得宠,如此娇惯还有如此手腕,宋竹益发觉得赵元贞不简单,有时看着颜钦若,都颇为她担忧。只是碍于颜钦若的性子,赵元贞和她越好,她便越不能多说什么,免得颜钦若转头和赵元贞提起,自己倒是多结了个仇家。

  不觉一月学业将尽,转眼便是清明,学中安排了小考,考完后按例有数日是给近郊学生们回乡祭祖的,若是孤身在此求学的学子,则可以继续在书院中苦读,如是外地教授愿讲课也可,不愿讲课,带了学生们春游踏青,‘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’,也并无不可。

  虽然清明祭祖是男丁的事,但女学不也是男教授么,因此跟着就放了假,横竖这些居住在洛阳的姑娘家,泰半都是要随着兄长一道回去探亲的。颜钦若死活要请宋竹和她一道回家玩几日,带着她出门走走,宋竹却是有些无奈,她自知自己就是想去,家里人也绝不会答应的:若是换了二姐,只怕母亲也不会多说什么,想去就去玩便是了,不过她学问粗疏天资有限,孤身一人走去洛阳,何异于光身入虎穴?只怕走一趟回来,宋家姑娘的名声就要全数坍台,连累得大姐、二姐的盛名,都会受到怀疑。

  读书上的天分,虽说终究是无可奈何的事,可宋竹只不忿气自己为什么就这么愚钝,用尽心思,也只能吃力地在学堂小考中挣个第二名——按发还回来的卷子看,二姐不说,肯定追不上的,只怕就连四妹在几个月后都要追上来了。

  她一怒之下,满心都是要勤能补拙,只待着日后去洛阳时,能在什么诗会、文会中大放异彩,因此也不羡慕洛阳繁华,自是婉言谢绝了颜钦若的邀请。

  颜钦若力邀不成,只得罢了,她怏怏地道,“本来这几日,我家自有聚会,还能让爹娘相相……那人,偏偏元贞是不好登我们家门的,我想若你也在,多少也能帮我相看相看。”